有位曾經(jīng)的同事,擅長與人打交道,課教得非常不錯,由于他不喜歡過于平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20世紀90年代初,突發(fā)奇想,辭職承包了一個書報發(fā)行工作。我們覺得風險很大,因為他之前并無經(jīng)營的經(jīng)驗,而且他也沒有做生意的親朋好友提攜,在商場上能折騰出啥名堂?嘿,還別小瞧他人,這位同事抓住了機遇,幾經(jīng)努力,竟然做成功了。與此同時,同事還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考證,忙得聚會都來去匆匆,我們又不解了:你已經(jīng)是成功的商人了,還學啥?同事回答: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最終,這位同事考取了律師資格證。此時,發(fā)行這一行的競爭變得十分激烈,同事又辭去發(fā)行的工作,做起了專職律師,如今在知識產(chǎn)權(quán)辯護等領(lǐng)域名聲很響。他每次換賽道都眼光獨到、搶占先機、執(zhí)行力強,大家都很佩服。
這位同事特別喜歡說:“不要等風來?!薄帮L”代表著一個人的機遇、夢想和主動追求,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進心、開拓創(chuàng)新。在事業(yè)上,誰不想站準“風口”呢?要站準,就不能一味等。一個人若總是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悠閑地喝著香香的奶茶,不時用眼角瞄一瞄是否有“風”路過,如此安逸,是很難等到“風”吹向你的,就算機遇真的來了,也可能早被主動找“風”的人搶先,只能“跟風”,或者要與一眾等“風”的人爭搶,最終事倍功半。所以,不要一味等“風”來,要主動出擊去找,搶先一步去試,不怕泥濘,不怕試錯,迎“風”而行,抓住機遇。就算因為各種原因暫時只能等待,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學習,提升自己,蓄勢蓄力,而不是空等或抱怨。 不等“風”來,需要機遇意識引路,要有前瞻的眼光,這是追“風”的根基。一個人在某方面成功,知識、經(jīng)驗等都非常重要,但也得有合適的機遇。其他因素像干柴,機遇像火種,兩者相遇,才能造就熊熊火焰。機遇有時是別人給的,更多的是自己爭取的。沒有遠大的格局、前瞻的眼光、寬博的知識、深遠的思考,不能發(fā)現(xiàn)別人暫時看不到的東西,提前找到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它便可能與你擦肩而過。
不等“風”來,自然得依賴才智,可以先從自己的長處和喜好著手。我的那位同事,從教、經(jīng)商、做律師都能脫穎而出,是由于他擅長跟人打交道,而他在找“風”時,總是從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入手,多從喜好考慮,保持學習,讓才智不斷提升,這是找“風”的底氣。
不等“風”來,要處理好找“風”的三種情況,根據(jù)實際情況行動,并堅持不懈,這是找“風”的智慧。
這三種情況,一是找著了,且一個人可以借此扶搖直上;二是雖然找到,但不怎么合適;三是根本找不到。找著了“風”且有助于人生當然可喜可賀,要抓緊,要珍惜,乘風出擊;找不到“風”或覺得找到的“風”不像自己想象的樣子,也不必心慌意亂。人生有無數(shù)路口,此處山重水復,彼處說不定柳暗花明。敢于試錯,不懼失敗,并不斷總結(jié),便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風”,最終通過努力獲得成功。
杰出的生命從來不是來享受這個世界的,這些值得尊敬的成功人士更在意的是自己給他人與世界增添了什么光彩,而不是從他人的口袋中套取了多少利益。這些人追“風”,追的是做事的平臺,追的是對生命潛質(zhì)的開發(fā)以及夢想可以攀援的高度。對“風”的不同選擇,會構(gòu)成人們的眼光、站位、格局等的天差地別。
機遇與夢想屬于有識之人,不等“風”來,主動追“風”,迎“風”而上,我們方有可能遇上自己的人生渴望。
(游宇明)
(編輯: 廣州網(wǎng)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