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泛彼無垠——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歷代書法精品展”正式對外開放。
這是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落成后首次以院藏書法為主題的展覽,展覽精心遴選出94件套院藏書法作品(實物154件),包含16件一級文物,28件二級文物,其中包括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陳獻章、董其昌、王鐸、傅山、鄧石如、吳讓之、康有為、于右任等歷代名家手跡。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藝博宣
圖/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提供
內(nèi)容豐富 篆、隸、草、楷、行俱全
本次展覽以“唐人寫經(jīng)”“明代書法”“清代書法”“近現(xiàn)代書法”四個單元呈現(xiàn)。廣州藝術博物院陳列研究部葉茂介紹,展出作品多數(shù)為院藏一級、二級文物,涉及篆、隸、草、楷、行諸體,包含書家眾多,內(nèi)容兼顧廣博和深度,同時也兼顧書法氛圍的營造。可以說是歷年來院藏書法展出最為盛大的一次。
展覽現(xiàn)場
“唐人寫經(jīng)”單元通過不同風格的經(jīng)文作品,體現(xiàn)出唐代楷書在“尚法”之習導引之下的峻拔與豐腴之姿,雄健與飄逸之態(tài),也展示了唐代經(jīng)文抄寫與書法藝術、哲學思想之間的聯(lián)系?!懊鞔鷷ā眴卧劢褂诿鞔泻笃跁ㄋ囆g的繁榮景象,特別是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書派”的書脈傳承及明代后期“帖學正統(tǒng)”和“帖學新風”的并蓄發(fā)展,展現(xiàn)明代書壇的地域特色與名家風采?!扒宕鷷ā眴卧ㄟ^清代前、中、后三個時期的書法作品,展示帖學與碑學之間的起伏與融合,呈現(xiàn)出清代書法藝術的獨特風貌與變革歷程。“近現(xiàn)代書法”單元以“近代書法”和“現(xiàn)代書法”為主,呈現(xiàn)“碑”“帖”之間的此消彼長,以及現(xiàn)代書法的多元并存。
此次展覽的重點藏品包括祝允明《行草書懷知詩卷》、唐寅《行書題松崖圖詩》、王鐸《草書杜甫秋興詩卷》、金農(nóng)《楷書詩文》、康有為《行書五言聯(lián)》以及沙孟海《行草書王安石題齊安壁詩》等。
《楷書詩文》 金農(nóng)
展覽還設有特色互動項目,展示中國書法的“活力”。除展出作品外,展覽現(xiàn)場還特別設置了多處打卡點,一是運用書法作品延伸出的幾處特色展覽陳列設計,二是新增以書法為主題的蓋章角。讓觀眾在書卷氛圍感里欣賞跨越千年、內(nèi)涵博大的墨韻之美。
一展呈現(xiàn) 書畫界風流人物“朋友圈”
此次展覽中,不乏與廣東地區(qū)息息相關的名家,更有很多是藝術史上的“風流人物”。與他們的手跡真正地“面對面”,會否別有一番風味呢?
說起《行草書懷知詩卷》的創(chuàng)作者祝允明,大家可能未必覺得耳熟,但如果說起“祝枝山”,可能很多人就會想到:哦,就是那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枝山是祝允明的號。他與文徵明、陳淳、王寵合稱“吳中四名家”,又與唐寅、文徵明和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才思敏捷,書法精到,號稱當時草書第一。
祝允明雖然天才橫溢,但科舉之途并不順利。明正德年間,已年過50的祝允明與子一同赴京會試,自己名落孫山,兒子祝續(xù)卻榮登進士第。三年后,他再次赴京趕考,仍然未中。從此罷了考試之念,改為著力于謁選,也就是等待推薦入仕的機會。當年秋天,他赴京就選,得以獲授廣東興寧知縣。他在嶺南待了約5年,從興寧令升至應天府通判,后以病乞歸故里,已是花甲之年。據(jù)說他在興寧喜愛和山巖的景色,推動建起和山寺,常邀友人來此游覽,令和山巖名聲大振,成為當?shù)刂穆糜尉包c。他題寫的“靈巖”二字刻石今仍存。
唐寅是祝允明最好的朋友,“唐伯虎”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有名的“網(wǎng)紅IP”之一。此次展覽中,大家能看到他的一件《行書題松崖圖詩》,詩云:“長松積冰雪,深崖藏龍蛇。貞節(jié)見遲暮,挺立無傾斜。豈若履扁石,不復傷朝花。君子以自擬,斯名誠堪嘉?!彼敲鞔宋锂嫶硇援嫾遥敃r人稱“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兩個人相知相交多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傳說。
《行書題松崖圖詩》 唐寅
唐寅去世后,墓志就由祝允明書寫,洋洋灑灑千余字,高度評價“其思常多而不盡用。其詩多喜秾麗,既又仿白氏,務達情性而語終璀璨,佳者多與古合”。雖然畫名更盛,但唐寅的書法水平也是很高的,時人評價“書則初學懷仁,婉有風致,后復縱筆,不經(jīng)規(guī)檢,蓋其平日風情瀟灑,知名禪悅……所謂不與法縛者也”。
古意盎然 詳解碑學與帖學的起伏
碑學與帖學的起伏是中國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在此次展覽中,我們也能看到古碑上那些古意盎然的書跡對于歷代書法大家們的重要影響。
金農(nóng)是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里一位代表人物,也是“八怪”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鄭燮(即鄭板橋)最為相知的好朋友。兩人的藝術以奇特狂怪聞世,卻又法度謹嚴,開辟了藝術的新天地。金農(nóng)從《夏承碑》《西岳華山廟碑》《天發(fā)神讖碑》等漢、三國時期的碑刻中取法古人筆意和氣象,加上個人的強烈表達,獨創(chuàng)“漆書”濃墨渴筆,古穆蒼厚,極富個性也極具魅力,被評價為清代書壇上第一位在取法漢碑方面既領略古法又能自出機杼的成功者。而且他善于觸類旁通,將自己在隸書方面的突破引入到楷書和行草中,造成引人入勝的韻味。在展覽中,展出了他的一組楷書詩文,從中不難品味其書法大巧若拙的獨特面貌。
清中后期,隨著金石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古代碑刻等早期文字資料引起學者和書法研習者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名臣翁方綱在任廣東學政時就編著了《粵東金石略》,而曾督粵十年、創(chuàng)辦了學海堂的阮元早年也編纂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等著作,他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倡導北派碑版石刻,影響深遠。之后又有包世臣等人進一步完善了碑學理論。在眾多德高望重的名臣和文人的推動下,碑學書法迅速發(fā)展,蔚為大觀。
展覽中有一件康有為的《行書五言聯(lián)》。康有為是南海(今屬廣東佛山)人。晚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維新運動代表人物,也是碑學派代表人物。他的《廣藝舟雙楫》在包世臣《藝舟雙楫》的基礎上推而廣之,并通過自己大量收集及研究漢魏六朝碑刻的經(jīng)驗,提出了自己的新見,以六萬余字的篇幅成為晚清碑學在理論上的一個總結。他在書中首次使用“碑學”“帖學”的概念,堪稱創(chuàng)舉。而他在大量的書法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的“康南海體”,也是許多書法愛好者所熟知的。
(編輯: 廣州網(wǎng)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