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家庭教育培訓市場存在亂象,一些機構打著專業(yè)旗號,在各類平臺大肆宣傳,用所謂“上萬伙伴親測”“一對一指導、操作簡單”等話術吸引家長。不少家長因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存在問題急于報名課程,卻發(fā)現一些網課缺乏針對性與實操性。(1月14日《中國青年報》)
怎樣當好家長?對于有娃家庭來說,在這個問題上,恐怕很難給出統(tǒng)一答案。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意味著他們在與家長相處時,所“觸發(fā)”的問題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處于叛逆期,直接拒絕與家長交流;有人存在厭學情緒,提到學校就“頭疼”;有人寫作業(yè)拖沓,一拖拖到后半夜;還有人沉迷電子設備,眼睛無法離開屏幕一秒鐘……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招數,父母們接招無門,難免要尋求“場外幫助”,家庭教育培訓也就應運而生。
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家庭教育機構確實有兩把刷子。比如,有的機構充分扮演好中間人角色,為家長和孩子建立起良好溝通,有效緩和親子矛盾;再如,有的借助心理學等專業(yè)技能,為家長和孩子量體裁衣、切脈開方,給出科學的教育指導。而隨著家長求助的增多,越來越多人看到了家庭教育培訓的“錢”景。魚龍混雜之下,一些病急亂投醫(yī)的家長,極易被培訓班的宣傳話術誘導,讓拳拳愛子之心成了他人的斂財工具。
必須認識到,家庭教育并非“速成班”,也沒有所謂的“特效藥”。家長們想要獲得良方,還要有科學之法。
擦亮雙眼,辨別“真經”。什么樣的人可以報考家庭教育指導師?應該如何接受專業(yè)培訓?如何進行水平測試?針對這些問題,《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早已從職業(yè)資格的角度給家庭教育從業(yè)者制定規(guī)則。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之所以被套路,無非是在緊張、焦慮的情緒下,難以保持理性,對培訓機構偏聽盲從。基于此,有關部門、網課銷售平臺都應充分發(fā)揮監(jiān)管作用,營造良好的行業(yè)環(huán)境。同時,家長在報課、繳費時,也有必要對機構和從業(yè)人員資質進行二次確認,保障個人合法權益。
沉心靜氣,打“持久戰(zhàn)”。盡管不少機構表示可以提供一對一服務,但這些指導終究是紙上談兵。因此,面對培訓機構開出的“藥方”,家長們要認真理解其底層邏輯,仔細吸收,結合自家的實際展開引導,切莫斷章取義、盲目施教。與此同時,也要做好“用藥”效果存在差異的心理準備。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其中的認知矛盾并不會因為成員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解。面對這場曠日持久的“家庭教育戰(zhàn)”,家長們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育結果不盡如人意時,不妨給孩子以足夠的耐心,靜待花開,讓他們在寬容的空間中放松成長。
(編輯: 廣州網 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