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碩士研究生論文,一口價4999元,7日定稿盲審無憂,985博士團隊1V1指導”……在社交平臺上,部分教育培訓機構將“學術論文速通”“高校博士/導師輔導”等作為宣傳點,面向應屆畢業(yè)生群體推出論文輔導服務,承諾確保論文通過審核或發(fā)表。(3月27日《法治日報》)
掛“輔導”之羊頭,賣“論文”之狗肉,無論穿上什么“馬甲”,只要進入此類機構的官方網站,和人工客服一私聊,他們的狐貍尾巴立馬就露了出來,急切地問你需要什么樣的論文服務,服務態(tài)度好得很。
可以說,打擊論文代寫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難題,不同國家的區(qū)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揭開蓋子,不難發(fā)現(xiàn),論文代寫這條灰色產業(yè)鏈耦合了多種場域、蘊含著多重博弈,學術與市場關系千頭萬緒、錯綜復雜。從供需角度看,需求與供給相互激活,要是沒有“論文消費”,何來“論文工廠”?從利潤角度看,小小“論文工廠”藏著大大的利潤。有記者在論文代寫群臥底發(fā)現(xiàn),那些售價數(shù)千元的論文,到了替人捉刀的“論文牛馬”手上,往往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百元,雖不是無本生意,也可以說是收益豐厚吧。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論文工廠”像打不死的“小強”、治不好的牛皮癬了。
關鍵在于,與非法收益相比,這一行當?shù)娘L險還不夠大。除非一開始就打算騙人,以“買賣、代發(fā)論文”之名行詐騙之實,案發(fā)之后比較容易定性。否則,這種買賣是非常隱蔽的,出于投鼠忌器,哪怕“貨不對板”或者受騙上當,論文買家往往也選擇隱忍,打落牙齒往肚里咽。即使買家不惜撕破臉皮和對方死磕,也未必能從“三窟”中找到“狡兔”。從賣方下手治理,提高論文代寫成本——經濟成本、社會成本乃至法律成本,讓其得不償失,不失為可行思路之一。
在澳大利亞,論文代寫服務屬于非法行為。數(shù)年前,澳大利亞教育部門公布了一項法律草案,代寫論文者將面臨2年監(jiān)禁或20萬澳元罰款,非法網站將被勒令關停。經濟與法律懲罰雙管齊下,且力度如此之大,那些準備吃論文代寫這碗飯的人,“入行”之前就要打開存折看一下,自己有沒有6位數(shù)存款。
從保障科技創(chuàng)新高度看,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chuàng)新的意見》,要求從嚴懲處虛構、偽造科研成果,買賣、代寫、代投論文等科研造假行為,嚴厲打擊論文產業(yè)鏈。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政協(xié)委員表示,在這些方面,我國已經有了相應法規(guī),但現(xiàn)有法律框架主要側重于行政管理,缺乏具體立法措施,使得對學術不端的懲罰力度有限。無論是用經濟還是法律手段進行治理,都要先從立法層面予以明確,確保有法可依、保障有力。
(編輯: 吳嘉祺)